学院风采  / About 当前位置: 首页 / 齐鲁交通学院 / 正文

齐鲁交通学院承办第42期(总第1031期)“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讲坛

作者:李振寰 时间:2021-04-29 点击数:


2021年04月26日(周一)14:00 -16:00,由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齐鲁交通学院承办的第42期(总第1031期)“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讲坛于线下平台举行(山东大学兴隆山校区讲学堂101;腾讯会议,会议号: 112 254 239)。滕吉文院士做客此次讲坛,讲述的主题为“地球物理学和动力学发展进程与0+1和1+△”。本次讲坛由齐鲁交通学院刘斌教授以及刘元生主任主持。

围绕“地球物理学和动力学发展进程与0+1和1+△”这一主题,滕吉文院士首先从我们科研人员讲起,从我国地球物理学从零到现在讲起,为我们详细讲述了我国地球物理学科学的发展历程。滕吉文院士向我们详细讲解了关于0+1和1+△与地球物理学科学的发展的思考,进而介绍了大数据在地球物理学科学中的应用。滕吉文院士指出,我们科研发展要全方位的发展,从技术、设备到科研人员一个都不缺的发展。

最后,滕吉文院士与参加会议的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滕吉文院士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自主创新方针,鼓励大家参与到科学研究之中,并且勉励大家在学习生涯中要将基础专业知识学扎实,未来投入科研工作中才能更加轻松各种挑战。

滕吉文,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56年毕业于东北地质学院地球物理系。1962年获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研究所物理--数学副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岩石圈物理学研究,与同仁们携手合作为我国岩石圈物理与动力学研究领域的开辟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20世纪70年代率先在青藏高原开展深部地震探测和综合地球物理场研究,首次提出巨厚地壳与相对薄岩石圈结构。80年代研究了地壳与上地幔结构和深层动力过程,发现青藏高原壳-幔介质的层块速度结构。提出喜马拉雅陆—陆碰撞的双层“楔板”模型和两陆—陆板块碰撞挤压过渡带。80至90年代在川滇构造带进行深部地球物理研究,发现并提出攀西“被动活化”的古裂谷。提出渤海湾潜在地幔热柱,地震“孕育”和成矿与深部物质和能量的交换、造山带与盆地耦合的深层动力过程,对东亚大陆动力学和地震各向异性等工作均取得新进展。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180余篇,已出版专著9部。

 

 

上一条:齐鲁交通学院承办第48期(...
下一条:齐鲁交通学院承办第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