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风采  / About 当前位置: 首页 /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 正文

中国人民大学张文良教授做客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朱雀专家讲座

作者:ygb 时间:2017-09-25 点击数:


923日晚730,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在知新楼A1618举办了朱雀论坛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张文良,主题为“日本的佛教现状与动向”,本期讲座由哲社学院牛建科教授主持。

讲座开始,张文良教授结合自身读书经历,简单介绍了自己进行佛学研究的起源。张文良教授从作为文化概念的东亚与佛教文化共同体整个大环境为起点,简单讲解了日本佛学研究与大乘佛教的起源。张教授将讲座的重点放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日本佛教研究的现状,张教授介绍了现代日本的佛教研究两位著名人物中村元与平川彰,中村元为日本佛教的民主化提出了一些启发,平川彰提出从事佛塔供养的居士团体是大乘佛教运动的社会基础的论点,引起广泛的关注。

第二方面,张教授着重讲解了日本佛教研究的方法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日本佛教学者木村清孝提出了佛教学研究中的“东亚佛教视野”,将东亚各地展开的佛教视为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推动了中日韩三国佛教研究范式的转换,这也推动了东亚佛教学术共同体的成型,深刻影响东亚佛教学术研究的未来走向。日本著名学者末木文美士提出“佛教思想不是封闭的、教条化的体系,而是我们思考世界和人生的线索,是开放的方法”。作为方法的佛教研究主要有三种方法——第一种,信仰的或实践的方法,许多许多僧侣等所著的佛教入门书或修行记、高僧传、灵验记等都属于此类;第二种,历史的或思想史的方法,即基于对历史的正确叙述,力图对佛教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把握;末木文美士提出第三种方法,佛教作为一种传统,一种思想资源,绝不仅仅是思想考古的对象,同时可以成为我们思考现代人面临的一系列严峻问题如环境问题、和平问题、发展问题、平等问题的重要资源。张教授对第三种方法的背景及其对“现代佛教学”的应用利用佛教死观的现代意义、多元生命的理念作了深入浅出的阐释。新锐学者下田正弘也主张佛教的研究“回到生活的世界”,将文献学转向为在文献与其所依存的文化背景相互关系中定位佛学的内涵。

讲座最后,张文良教授认真回答了老师与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与师生亲切交流,使同学们获益良多。

 

主讲人简介

张文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哲学硕士,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系文科博士,现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理论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中国佛教、日本佛教。代表作有《澄观的华严思想研究》(日文)、《批判佛教的批判》、《日本当代佛教》、《东亚佛教视野下的华严学研究》等。

上一条: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承办...
下一条:哲社学院举办第五十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