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风采  / About 当前位置: 首页 / 集成电路学院 / 正文

微电子学院承办2020年第9期 “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论坛

来源:微电子学院 作者:文/邱冬悦 图/刘文成 时间:2020-05-28 点击数:


2020521日上午10时,由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微电子学院承办的2020年第9期(总931期)“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论坛通过腾讯会议如期举办。此次论坛邀请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胡伟达,作了题为“局域场调控的红外光电探测器”的学术报告。杨再兴教授担任此次论坛的主持人,山东大学微电子学院王以林教授等众多老师出席了本次论坛。

在本次报告中,胡伟达教授介绍了局域场调控的红外光电探测器发展的最新结果。首先,胡伟达教授提到,高性能红外探测器是遥感、侦查和夜视的眼睛,是远距离探测本领的核心部件,而制约红外探测器性能的关键是窄禁带红外探测材料。因此,在红外光电领域,人们已经有广泛共识:材料为王。然后,胡伟达教授阐述了以传统碲镉汞、锑化铟、铟镓砷、量子阱为代表的高性能红外探测材料已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气象遥感、对地观测、天文、医学成像、工业无损检测等领域,并介绍了其发展现状。随着人类对红外探测需求的不断增长,尤其是近几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智慧城市等领域对红外信息探测和智能感知有着强烈的需求(特别是在本次新冠疫情的高精度红外测温方面),迫切需要从材料和器件物理角度来抑制暗电流、提高光响应,大幅降低红外探测器的尺寸Size、重量Weight、功耗Power和价格Price,以及提高探测器的性能Performance (简称SWaP3工程)。要满足上述需求,必须要寻找新型的红外探测材料,以及由此形成的具有变革性特征的红外探测器件。最后,胡伟达教授阐述了近几年来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胡伟达课题组在高性能传统薄膜材料(三维薄膜)红外光电探测器和新型低维材料(零维量子点、准一维纳米线、二维材料)红外光电探测器方面的进展,同时也表明红外探测材料和器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提问环节,胡伟达教授和杨再兴教授等进行了关于红外光电探测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的热烈讨论。随后王以林教授进行了活动总结,并对胡伟达老师的精彩报告表示了感谢。在全体师生的热烈掌声下,本次报告圆满结束。

 

胡伟达,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红外光电探测器的机理和应用研究。1997-2004年本科和硕士就读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004-2007年在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博士学位,同年留所工作至今。荣获2013年国家优秀青年基金、2015年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2017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9年中国青年科技奖等计划和奖励。Infrared Physics & Technology副主编、Optical and Quantum Electronics执行主编、《红外与毫米波学报》和《红外技术》编委。

上一条:微电子学院承办第24期“...
下一条:微电子学院承办2019年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