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风采  / About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 正文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第47期“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讲坛

作者:文/程紫葳 图/刁姿枫 时间:2020-11-29 点击数:



1126日晚,由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的第47期(总第969期)“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讲坛在青岛校区振声苑S206举行。讲坛以“超越民族国家与世界主义——儒家的新天下体系”为主题,邀请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白彤东教授主讲,由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贝淡宁教授担任主持人,吸引了学院师生的积极参与。

白教授首先以19世纪中国建立民族国家所付出的努力为引,谈及现代民族国家身份为中国带来的困扰,即19世纪中国仍处于前现代,而采取了民族国家形式的西方已经进入现代。而当中国要走上民族国家的道路时,西方却炮制人权高于主权的模式,诟病作为民族国家的中国。白教授认为,建立民族国家只是回应现代化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必经道路。以周秦之变为例,白教授对比了中世纪的欧洲,讲解了由周至秦的封建制度及其变迁,指出战国时期各国遇到的政治难题,即在新的广土众民的陌生人大国里,国家的凝聚力从何而来,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又该如何处理?针对这些问题,白教授指出儒家有其解决办法。他通过分析儒家“人皆有恻隐之心”的观点介绍了儒家的仁爱观念,并指出国家主权应该由仁义的责任来确定,从而证明儒家可通过有差等的仁爱和文化上的“夷夏之辨”解决上述政治难题。基于儒家精神,白教授提出了新的国家认同与国际关系理论。他认为今天的世界是放大的战国,是新诸子时代,儒家与中国历史中的天下体系确实不适用于当代,却可能预示着世界的未来。

随后,白教授通过西方的民族主义以及民族国家体系与非民族国家体系的对比,讲述了“仁”的优势。他认为民族国家体系的优点在于内在凝聚力强,劣势在于其带来的排他性,进而阐释了民族国家领导全球化的悖论。与之相比,非民族国家体系,不具有强烈的排他性,更具包容性,但相对凝聚力也较弱,其典型代表就是世界主义。从儒家的观点来看,两种模式都有其不足之处。

讲坛最后,白教授总结了儒家新天下体系对当代中国的意义,认为其可以在民族国家体系与世界主义之间取得平衡,从而找到一条中道。儒家的国际关系原则是既承认主权又允许超越它,白教授将其总结为“仁责高于主权”。儒家对现代性问题的这一解答,相对于西方近代民族国家理论和当代世界主义理论具有其自身优越性,对中国崛起、解决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回应世界和平与在和平条件下的竞争要求具有指导意义。

在交流环节,与会师生积极发言。贝淡宁教授就方法论、文明国家的确定、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等方面与白教授展开了精彩的探讨。与此同时,同学们也针对儒家政治精英模式下的社会主体、民族国家和国家认同、文明与文化的区别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疑惑,白教授一一进行了耐心解答,现场互动氛围良好。本期“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讲坛让同学们在领略到大家风采的同时也收获颇丰,取得了较好的活动效果。

 

白彤东,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纽约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涵盖中国哲学、政治哲学等,尤以先秦政治哲学的当代意义研究为重。已出版Against Political Equality: The Confucian Case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China: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the Middle KingdomZedBooks)、《旧邦新命:古今中西参照下的古典儒家政治哲学》(北大出版社)和《实在的张力:EPR论争中的爱因斯坦、玻尔与泡利》(北大出版社)等多部著作。其在复旦大学开设的全英授课中国哲学硕士项目,意图培养下一代海外中国哲学研究人才,以推动并提升中国哲学的世界地位。


 

上一条:政管学院2018级政治类硕...
下一条: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