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风采  / About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院 / 正文

文学院承办第13期“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讲坛

作者:文/林蒙初 图/谷云红 时间:2020-06-14 点击数:


 

612日晚7点,由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山东大学文学院承办的第13期(总第935期)“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讲坛以线上的形式举办。香港城市大学翻译及语言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彬做客本次讲坛,以“语用原则的声韵特征分析”为题,举办了线上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文学院教授盛玉麒主持,以腾讯会议为媒介进行互联网实时直播,吸引了广大校内外师生积极参与聆听。

讲座伊始,盛玉麒对李彬的研究经历和主要学术成就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其在疫情期间支持参与本次“稷下风”讲座表示欢迎和感谢。

本次讲座,李彬主要从言语行为和语气、句末语气词两个角度探讨语用原则与声韵的关联。

首先是言语行为角度,李彬简单介绍了言语行为理论,指出人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是一个言语行为,可以实现各种各样人际交流上的目的。在交际中除了言语的字面含义,言语的声韵特征也可以实现传递感情的目的,这种音韵上的表达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传递感情的手段。研究语用原则的声韵特征分析,主要是想解答声学线索和感知之间究竟有什么关联,改变音韵特征能否改变交际目的这两个问题。在此,李彬着重介绍了一个心理学的编码解码模型,The Brunswikian Lens Model,并以动画片《头脑特工队》为例,解释了日常交际中不同的情绪可以通过视觉信息和声韵特征来判断。

随后,李彬分享了一篇她认为比较有启发意义的文章。文章以德语为研究对象,从编码和解码两个角度,探讨了不同言语行为和不同的声学线索是否有关联,不同声学特征是否从感知上有效两个问题。为了直观地让听众感受言语行为和声学线索之间的联系,李彬用具体例子简单介绍了实验调查过程,并播放了实验录音。从编码角度看,一系列相结合的声学参数有区分言语行为的趋势;从解码角度看,人的直觉可以在没有语境的情况下,相对准确地利用声韵特征判断言语行为,由此看来,韵律特征可以达到协助语言交际的目的。

讲座的第二部分,李彬介绍了自己关于汉语句末语气词的研究,研究内容为普通话中语气助词“呢”和“啊”在不同语境下的区分。在语篇维度,李彬利用最小对立结构分析了“呢”和“啊”的两组对照对话,并指出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语用差异,区分依据为对话人对所谈事件是否有共识。

在语调维度,李彬借鉴了赵元任、林茂灿等语言学家的语音学研究方法,认为句中承载最重要语调信息的往往是句末最后一个非轻声字。她通过调整句末语气词“呢”和“啊”前字的声学参数,最终得出结论,认为当句子没有语气词时,句子的语调信息主要由最后一个字的声调承担,而有句末语气词时,主要由语气词承担。随后,李彬做了更深入的感知判断实验,去掉带语气词的句子中的语气词,将其与本身无语气词的句子放在一起,让听话人判断句末应该使用“呢”还是“吗”。结论发现,听话人并不能对“呢”和“啊”进行准确判断,最终,李彬得出结论,虽然他们的研究找到了声学上“呢”和“啊”的差异,但是这些差异并不能被有效地感知识别。语气词和韵律特征是相对互补的关系,语气词缺失的时候,韵律特征可以补充语用表达。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师生通过腾讯会议的举手功能提问,就讲座内容的细节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盛玉麒对讲座内容进行了简要总结,再次对李彬精彩的讲述表示感谢。讲座在愉快的氛围中落下帷幕。

 

上一条:文学院承办第26期“海右...
下一条:胡友峰教授做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