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风采  / About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院 / 正文

华学诚教授做客文学院“新杏坛”

作者: 时间:2019-06-14 点击数:


65日,北京语言大学、上海大学双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学诚做客文学院“新杏坛”,在知新楼A719作了题为“《诗》‘不我屑以’解兼论‘不屑’的成词”的讲座。讲座由文学院张树铮教授主持,杨端志教授、岳立静教授、张燕芬副教授、刘祖国副教授、王辉副教授及校内外相关专业师生共同聆听了本场讲座。

华学诚从《诗经》中的“不我屑以”入手,分析了这句话中“以”的意义、“屑”的词义演变以及“不屑”如何成词三个问题。华学诚通过考察“以”字的动词用法,表示完结、停止的意义,表示已然的确定语气这三种在古籍中常见的用法,最终在《吕氏春秋》《战国策》和《史记》中找到例证,确定了“不我屑以”的“以”可以作句末语气词用,表示已然的确定语气。随后华学诚考察了“屑”的词义演变。“屑”本写作“㞕”,“㞕”从“䏌”声,因而“受义于䏌”,谓振动除垢,这是“㞕(屑)”的本义。“屑”字的本义有“振动”和“除垢”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振动”,由“动作切切”可以引申出“劬劳、劳累”,“不安”,“快、迅速”,“细小碎末”四个意义,其中“细小碎末”又可以继续引申出琐碎、众多、轻易、倏忽,和粉碎、研成碎末等意义。“屑”字从“除垢”的本义可以引申出“清洁、洁美、洁善”的意义,进而引申为“敬畏”,最后引申出“顾惜、介意”的意义。接下来华学诚与大家讨论了“不屑”如何成词的问题。《诗经》中出现了最早的用例“宴尔新昏,不我屑以”,这时还没有成词,与“不屑”不处在一个语法层面上;战国时期是“不屑”成词的过渡阶段,这个时期它的意义逐渐发生变化,在《孟子·尽心下》中,“不屑”与“不洁”并列,这表明此时的“不屑”已有明确成词倾向;到了东汉时期,“不屑”基本具备独立运用的单词资格。最后华学诚总结了“不屑”成词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和“不屑”成词时“屑”的意义。

讲座最后,张树铮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并再次对华学诚表示感谢,希望他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观念能给在座的师生在各自的研究中带来启示。在接下来的互动环节中,华学诚积极回应师生们的提问,与大家交流了对文献研究方法的认识。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华学诚,北京语言大学、上海大学双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文献语言与文化传承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兼执行主任、文献语言学研究所所长,《文献语言学》主编。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北京师范大学《励耘语言学刊》、华中科技大学《语言研究》等学术刊物编委,兼任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人社部职业汉语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语委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训诂与历史词汇、古代语言学文献、汉语方言学史等。出版《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扬雄方言校释汇证》《扬雄方言校释论稿》等专著8部,主编教材一套8种、学术研究丛书一套8种,参编教材、工具书多种,发表论文80余篇。21世纪以来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第十二届王力语言学奖一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6项。承担北京市、教育部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6项,2016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中国古代方言学文献集成》。


上一条:香港理工大学彭刚副教授...
下一条:周绚隆编审做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