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推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学科交叉共融与校院研会工作互鉴,5月9日下午,文学院研究生会联合山东大学研究生会、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研究生会、历史学院与考古学院研究生会以及儒学高等研究院研究生会,在大学生活动中心报告厅开展第四期“日新雅集”活动。本期主题为“文墨凝史 儒义通哲”,活动由文学院钟炜焘主持。

会议伊始,各学院研会骨干代表作“学习思想 创新青年”主题领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李嘉鑫领学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精神,他鼓励与会学子发扬“文史见长”学科优势,助力文化“两创”;文学院徐荟莹作习近平总书记给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回信精神领学,她号召青年将“小我”融入“大我”,让青春在基层实践中绽放光芒;历史学院与考古学院李叙炎领学了《论党的青年工作》有关篇目,提出以浩然之气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唐翔宇聚焦习近平文化思想,呼吁青年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新时代文化使命。





在话题研讨环节,各方代表聚焦“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如何做好青年工作,更好地服务同学成长成才”这一主题,围绕增强学生会组织的“服务力”“引领力”,助力同学提升“创新力”“实践力”“发展力”主线展开深入交流。
锻造服务型学生会组织,山东大学研究生会李军提出要畅通权益维护渠道,精准聚焦同学诉求,创新活动形式内涵,搭建广阔实践平台;做好思政引领首要任务,儒学高等研究院刘子豪结合学科特色,强调要将思政教育融入服务实践;引导青年勇于创新创造,文学院李亦婷指出要通过搭建学习交流、实践育人平台,有效服务学子投身科技创新实践;引导青年树立报国志向,历史学院陈洋强调要扎根田野土壤,助力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引导青年锤炼过硬本领,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常张杰强调要锚定同学发展需求,不断护航同学生涯发展。





在“弘文践道 汇智勇为”工作交流环节,各学院代表就思想引领、权益维护、学术创新、文体发展、实践服务、生涯引导等议题自由讨论。通过共同梳理总结工作规律,青年代表们深刻认识到,唯有以开放姿态互学互鉴,将学科特色经验转化为优化服务效能,才能推动学生会组织的创新性发展。



文墨凝史,儒义通哲。本次工作交流会紧握新文科建设脉搏,搭建思想碰撞与实践互鉴平台,以理论研学筑牢信仰根基,为校院研会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未来,文学院研究生会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在服务青年成长中厚植家国情怀,在跨学科融合中激发创新活力,不断助力青年在文化传承创新中挺膺担当,奋力书写“强校兴国,山大何为”的青年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