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文化  / About 当前位置: 首页 / 十佳导学思政团队评选 / 正文

【预选简介】文化传播学院(威海校区)——杨慧

作者: 时间:2019-05-13 点击数:



    【杨慧,文化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5年入选山东大学(威海)“青年未来学者”计划,2018年获评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特聘教授。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项,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各1项。积极开展研究生“三助”活动。指导的2篇硕士学位论文获评优秀硕士论文,指导一名硕士研究生在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



一、刻苦钻研,成果丰富

杨慧,文化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5年入选山东大学(威海)“青年未来学者”计划,2018年获评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特聘教授。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2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杨老师始终保持着对文学与学术的探索与研究的热情,兢兢业业、刻苦钻研,从其学术经历和主要学术成果便可见一斑:

(一)专著

《思想的行走——瞿秋白“文化革命”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6月;

《朔风中的行迹——文学与影响中的现代性话语》,三晋出版社,20148月;

(二)主要论文

1、《新思想资源的开启——读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7期;

2、《“高门巨族”中说话的女人们——凌叔华与曼斯菲尔德小说的比较研究》,《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6年第4期;

3、《中华民族共有的最高诗情——“祖国母亲”考辨》,《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1期;

4、《亲情的政治——韩国电影中的“兄弟”隐喻》,《东方丛刊》,2008年第1期 ;

5、《“现实”的诞生——再论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译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第3期;

6、《口语的革命——略论瞿秋白的“文艺大众化”思想》,《文学评论丛刊》,第12卷第1期;

7、《多重缠绕的词语政治——瞿秋白“文化革命”概念考辨》,《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13卷第1期;

8、《“文化革命”:瞿秋白文化思想之匙》,《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9、《魂归何处?——当下韩国韩半岛分断电影的家国叙事》,《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10、《“口语”乌托邦与国家想象——论瞿秋白的汉字批判与国语批判》,《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5期;

11、《“普通”的微言大义——“文化革命”视域下的瞿秋白普通话思想》,《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第3期(CSSCI);

12、《瞿秋白对现实主义的正名和对自然主义的批评——从<“现实”>的中俄文文本对勘说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第2期;

13、《瞿秋白现实主义文学思想的建构——基于“现实”中俄文本对勘的视角》,《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6期;

14、《近十年韩国体育电影研究——作为“类型”的“家庭城堡”》,《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15、《灾荒中的艰难“向左转”——再论丁玲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3期;

16、《白俄与普罗文学的革命叙事》,《读书》,2011年第6期;

17、《一次穿越“异国情调”的文学旅程——略论靳以1930年代初的白俄叙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3期;

18、《作为革命的哀怨——重读蒋光慈的“丽莎的哀怨”》,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8期;

19、《真实的幻象——略论中国普罗小说中的白俄叙事》,《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13年第4期;

20、《苦难的“风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的白俄乞丐叙事》,《南开学报》(哲社版),2013年第4期;

21、《鲁迅白俄叙事考论》,《中山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2期;

22、《隐秘的书写——1930年东北流亡作家的白俄叙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3期;

23、《英雄的“传奇”:黄震遐<陇海线上>的白俄叙事》,《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第14辑),20147月;

24、《1930年代沪上文坛独特的“新感觉”——南洋华侨作家黑婴的“乡愁”书写》,《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5年第1期;

25、《一次被忽视的“现实主义”理论探索——中俄文本对勘视域下的瞿秋白文学思想》,《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第2期;

26、《越界与革命——重读蒋光慈<丽莎的哀怨>中的丽莎形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27、《诗人”的“变形记”——丁玲短篇小说<诗人>的白俄叙事》,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28、《穿越“摩登”的家国书写——重读婴的南洋叙事(1932-1937)》,《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年第5期;

29、《白俄与洋奴“病毒”的思想侦测——从<伟特博士的来历>看郑伯奇的文学“原创性”》,《澳门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30、《遭遇“他者”与迷失“上海”——穆时英中篇小说G.No.Ⅷ的白俄叙事》,《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三)科研项目

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项;

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各1项。

二、学术交流,开拓创新

杨老师绝不固步自封、囿于一隅,他十分注重沟通交流,重视创新,积极组织学术研讨会。以“学灯论坛”为例,“文学‘经典’的生成与流变”、“参悟错综:文学与学术的交会”等主题讲座,开拓了同学们的视野,为同学们提供了良好的学术资源。“启牖”系列讲座,王充《论衡·别通》:“凿窗启牖,以助户明也”,旨在邀请国内外本学科一流学者来校讲学,为有志于学的同学们指示学术研究的门径、方法、格局与操守。杨老师积极邀请优秀学者来我校举办讲座,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杨老师怀有认真的学术态度,崇高的学术理想,着手于相关讲座的准备活动。“嘉惠”系列讲座,匡正学风,嘉惠学林,旨在邀请国内外一流文献学家、出版家和编辑家来校讲学,考订是非,解释疑滞,共赴铜山做冶人。“鼎和”系列讲座,旨在邀请国内外一流人文学者,熔铸古今、会通中外,以跨学科和跨语际的视角聚焦和探讨学术难题 。

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杨老师以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礼记》有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而杨老师,既以饱满的学术热情,不懈的学术追求,严格的学术标准,言传身教,成为学生们学术的榜样。又以身作则,严以律己,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标杆。

在学习方面,杨老师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且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发挥自身长处。以杨慧老师培养的学生沈同学为例,其毕业论文被评为优秀硕士论文,其学术论文《鲁迅未入文学研究会原因考述——以“文官法”之说为中心》被收录于《鲁迅研究月刊》(CSSCI2018年第6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杨老师知识渊博,在课堂上谈古论今,总是旁征博引、神采奕奕、妙语连珠,在解决同学们疑惑的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杨老师经常强调做学术的态度要端正严谨,要坚持学术诚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在生活方面,杨老师常怀仁爱之心,总是力所能及地帮助学生。杨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起源于言传,发展于身教,以实际行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他以身作则,甘为人梯,甘于奉献,学生们往往被此种人格魅力所折服。“见贤思齐焉”,杨老师以其学识、态度、品质成为同学们效仿的对象。

四、师恩难忘,学生感言

杨老师对学生来说是良师,亦是益友。简摘两则感言便不难管窥杨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学生感言一:

杨慧老师入选“我心目中的好导师”校区评选,这对杨老师来说是实至名归的。在杨老师的指导下,我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感受到了老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这激励着我努力学习,力争上游,在学习和工作中尽职尽责。杨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我很多指导和帮助,他培养了我对学术的兴趣和科研能力。我认为,杨老师是当之无愧的“好导师”。

学生感言二:

在开始研究生生活之初,我很迷茫,找不到方向,杨老师耐心地给予指导,使我受益匪浅。在论文写作中,每次遇到瓶颈,杨老师的三言两语都能使我茅塞顿开。杨老师给予我了很多鼓励,让我意识到了我可以,让我找到了自信。如今,我已毕业,在工作岗位上,我深深地感到,杨老师交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做人的道理。我非常幸运,能够遇到像杨老师这样的好导师。

 

 


上一条:【预选简介】东北亚学院...
下一条:【预选简介】空间科学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