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 About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百廿山大·名家讲坛”第8期暨“稷下风”讲坛第1060期成功举办

作者: 时间:2021-07-09 点击数:


7月7日下午,由人文社科研究院,北京研究院,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儒学高等研究院和历史文化学院承办的庆祝建校12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名家讲坛第八期暨稷下风第1060期在明德楼二层报告厅举行。此次论坛邀请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主编李红岩教授进行了题为“新文科、高品质学术期刊与学者治学”的报告,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文史哲》杂志主编王学典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坛。

李红岩教授主要就“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中文“史”字专指“史学”而非“历史”、“史”的最初文体是“诗”及“以诗记史”也要有“根”有“据”四个方面展开讲述。首先,李红岩教授指出,“解释世界”不能被简单理解为“改造世界”的一个环节从属,而应该是结构性的必要构件,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另外,解释的前提是理解。因此,历史阐释学就是要破解历史理解的奥秘,从而建立起、呈现出我们与历史之间的现实性,让历史对我们开放。李红岩教授还着重提到,历史阐释学的入手概念是区分“历史”与“史学”,只有区隔“历史”与“史学”才能形成史学的知识论,才能区隔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的不同。

而后,李红岩教授讲到,史学的三要素为史事、史家和史文,其中,史文又有史家、史文和记事的活动的三维结构,史学文书的内在要素有史事、史文和史义,而中文的“史”字主要包含的是史家和史文的概念。“史”的最初文体是“诗”,但“以诗记史”也必须由“根”有“据”,这也是历史书写的最根本原则。这也就引申出了如何书写历史学文本的问题,即,书写历史学的文本要呈现出二元对立的倾向;在史学理论上反对和排斥文学,而在史学实践中大量运用文学的思维、手法和技巧。

讲座结束后,王学典教授就李红岩教授的讲座内容和治学品质进行了总结。王学典教授充分同意李红岩教授所提到的,理论是实践的基础,以及学者的研究对象实质上是自己本人的对象化的观点。此外,王学典教授总结李红岩教授治学方面最大的两个特点为思辨性强和善于爬梳史料,这也是最值得青年学者学习的两大品质。最后,现场老师和同学就讲座内容进行了积极有效的讨论和互动。在与会师生的热烈掌声中,讲坛圆满结束。

撰稿人:儒学高等研究院 袁一心

上一条:2021年山东大学研究生“...
下一条:2021届优秀博士毕业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