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文化  / About 当前位置: 首页 / 十佳导学思政团队评选 / 正文

【预选简介】艺术学院(威海校区)——张剑

作者: 时间:2019-05-13 点击数:



    【张剑,博士生导师,现为威海校区艺术学院副教授、副院长,(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美术教育学会理事,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和乡村可持续规划。入选山东大学(威海)首批“青年学者未来计划”和2016年度“威海市校地合作人才资助计划”。先后承担和参与了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6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及作品30余篇,出版专著2部,承担的多项规划设计项目入选国家级美丽乡村、省级特色小镇等。】



张剑老师自2013年起开始任研究生导师,已培养毕业和在读的硕士研究生达到20余名。张老师是严师,亦有着一颗仁爱之心;是青年学者,对本职工作恪尽职守、一丝不苟,工作十余年,得到长者的赞扬和肯定;身处象牙塔内,不固步自封,有着上山下乡深入农村,把所学用于基层的家国情怀。校内外学生慕名而至,期盼跟随张老师开始自己的科研生涯。

  一、立德树人、桃李满园的严师慈父

严谨扎实、一丝不苟、乐观豁达,授课内容充满着干货和正能量,这是张剑老师留给同学们的第一印象。在教学上,张老师是严师,每一堂课,每一次作业,每一个项目,每一个细节,一点一滴的敦促、教育,让学生每天进步着、成长着;张老师视野开阔,科研视角广,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十分注重学生科研视野的培养。在校期间,每周通过组会的方式,给大家提供相互交流、新思维碰撞的机会;每年多次邀请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学者为学生做报告,扩展学生的科研视野及思路。所有在张老师项目组读研的同学,都有出国交流的机会;他积极为每一位同学争取学校的资助,他也会以日常助研津贴的形式减轻参与交流的学生经济上的负担。

正所谓“严师出高徒”,在张老师的严格要求下,学生在学业上收获颇丰,进步迅速。更为重要的是,张老师善于发现每一位研究生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因材施教地制定适合每一位同学的研究课题和培养计划,在学生成长的路上,作灯塔;团队研讨会时,针对大家研讨的问题,对于大家的总结,他会二次提问,问题准确犀利,切中要害,顺着他的提问,引发学生们的深度思考,让人醍醐灌顶。在他的指引下,同学们能够快速理清思路,发现新的切入点。他也总是亲力亲为,带领我们一起考察、设计,让同学们的能力在科研实践中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在完成某重要项目时,张老师坚持每天一组会,每日一总结,虽然会又苦又累,但却是人生中难得的历练;同学们的每一个获奖证书,每一篇论文,每一个创新的背后,都有张老师躬耕的背影。最让学生引以为荣的地方是,不管是中期开题还是毕业论文,张老师总是亲力亲为、一丝不苟,每篇论文我们提交电子版,他自己打印,一点点批阅,对于每一个时间节点,他都替同学们想在前面;每一次的修改稿上,他密密麻麻的批阅文字,总让人禁不住的感动,每位研究生毕业生的论文都至少被认真修改三遍以上,大到结构、思路和方法,小到一个标点符号。

学业上严厉的张老师更有着慈父般的仁爱之心,他不仅是一位在生活上关心爱护学生的长辈,呵护着他的每一名羽翼未丰的学生;在精神层面上用他的人生经历、生活阅历和对事物深刻的见解,鼓舞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勇于面对挑战,驱散每一位学生心中的疑云,成为他们不断奋进的力量源泉,逐步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受到了社会的认可。细心的张老师,会通过不同途径,了解学生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困难与疑惑。在学生面临升学、毕业、找工作等压力时,给予鼓励,并提供中肯的建议与帮助。他还会主动询问同学们对未来的打算,有的同学想出国继续深造,张老师会向他们推荐在本领域中做的比较好的国外高校和课题组;有的同学想毕业后工作,张老师便耐心的向他们介绍近几年的就业形势,关注他们所学的就业意向招聘信息,并及时把信息转达给他们。张老师常说:“我希望能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守护者”。

20161月,张老师在北京陪伴做心脏支架手术的父亲期间,从网上看到了学院一名研究生因父亲生病,无钱医治,正通过网络募捐的时候,当即联系了威海阳光雨露爱心基金联盟,商议为其募捐。随后,张老师安排好自己刚刚出院的父亲,就匆匆赶到学校组织为学生募捐的晚会,并获得义捐款近5万元,全部用于学生父亲的治疗。在张老师的感化下,这名学生毕业后,积极参与爱心事业,奉献着自己的爱心。

张老师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着校内外学子,他们慕名而来,竞相加入张老师的团队,张老师也成为学院每年指导研究生最多的导师。

  二、开拓创新,德才兼备的青年学者

长期以来,张剑老师围绕我国聚落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过程中遇到的主要科学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具有影响力的成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及作品30余篇,出版专著2部,承担的多项规划设计项目入选国家级美丽乡村、省级特色小镇等,成功举办了“对话中西方文明——首届传统聚落与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和“生态智慧与实践前沿讲坛”,对接国际学术前沿,在张老师的推动下,学院先后成为(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美术教育学会和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的理事单位,提升了学院的学界影响力和知名度。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张老师自2009年任教于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以来,在教学上,不断探索教学模式改革,全院仅有的两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都是由张老师为主完成的,并连续承担了3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指导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获得山东省创青春比赛二等奖。在科研上,许多方面开拓了学院发展的先河,为学院学术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拓展了新的空间。例如,2010年,成功申报了学院首个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此后,学院年均立项该类项目1项,目前张老师已承担2项教育部项目;2013年,成为学院首位入站博士后并成功申报学院首个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2013年指导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及2014年成功申报的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都是目前学院唯一的一项此类项目;2015年,入选首批山东大学(威海)青年学者未来计划;2016年,入选威海市校地合作人才资助计划;2018年,成功遴选为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成为学院首位自己培养的博导,等等。这些都让学院的老师们看到了希望,树立了自信,就连学院的老教授都赞叹不已,艺术学科的科研大有前途,开启了学术兴院之路。

  三、深入乡间,使命担当的家国情怀

张剑老师经常告诫研究生们:“学者应该有家国情怀,有使命担当,重道义,讲奉献”。言为心声,身体力行。科研过程中,张老师发现乡村作为生存空间的延续性有了极限,受到了挑战,存在着危机——尤其是2016年作为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家督导核查山东和河南两省的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期间,实地考察过程中,近距离感受贫困地区农民生活居住的状态,张老师痛心疾首,在向住建部提交的2份研究报告中,重事实、提数据,阐述了真实状况并提出个人的观点,开始探讨乡村振兴规划的跨学科模式,不仅在山东社科论坛等学术会议上发言,呼吁学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乡村,探索解决乡村问题的有效途径;且深入乡间一线开展调研工作,掌握乡村面临的实际问题及其根源。201810月,张剑老师主动申请参加威海环翠区的首批“博士智囊团”挂职工作,挂职嵩山街道办副主任,通过深入基层、扎实工作,协助挂职街道开展生态文明和乡村建设工作,在发挥优势中体现价值,在奉献乡村中丰富人生,在艰苦奋斗中提升境界,为乡村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甘于奉献是他的信念,勇于创新是他的追求,艰苦奋斗是他的品质,他是以德育人的仁爱导师,张老师是学生成长路上引领方向的舵手,更是学生成长路上披荆斩棘的利剑,在张老师的悉心教导下,学生们定能茁壮成长,成为有家国情怀、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


上一条:【预选简介】法学院(威...
下一条:【预选简介】马克思主义...